——“七·一”在九間棚“九彎十八園”生態農田工程
李 錦
7月1日,李錦在九間棚與村中105名農民黨員一起過黨的生日。這個黨日活動重點內容是走“九彎十八園”,尋找與沂蒙精神的聯系。
今天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1周年的日子。
早晨六點,九間棚村10個黨支部的105名黨員從四面八方趕到山上來,有從新疆回來的,有從臨沂來的,更多的是從平邑縣城里來,都匯聚在山上,在一起過黨的生日。
九間棚人有一個習慣,只要是黨的組織活動,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到場。這個習慣是從共產黨開辟時那一代人開始形成的。我到了會場一看,100多人多是齊刷刷的黑色的褲子、白色的上衣,主席臺上寫著“團結奮斗、頑強拼搏、堅韌不拔、艱苦創業”九間棚精神16個字分外引人注目。
當了38年黨支部書記的劉嘉坤做了學習動員。會議出了七八個題目,對黨員進行考試,然后帶領全體黨員看九間棚的生態農田新工程“九彎十八園”。就是在九間棚懸崖之上建了20華里的18個園林,包括桃園、杏園、梨園、金銀花園、百果園、百草園等等。
這些園是與生態農業緊緊聯系到一起的。都是“六不用”農田,不用化肥、不用化學農藥、不用人工激素、不用地膜、不用除草劑、不用轉基因種子,是生態農業的樣板。
劉嘉坤在黨的生日紀念活動中做學習動員。
坐在前排的是60歲以上的老黨員。
令人吃驚的,這投資近三千萬元的浩大工程,政府沒有投入,銀行沒有貸款,是村民們集資建起來的。九間棚人還是像過去那樣艱苦奮斗、還是像過去那樣自力更生,還是那樣毀家紓難似的團結奮斗,這里面帶頭的都是共產黨員。給人一個強烈的沖擊,九間棚還是九間棚,黨群一心、團結奮斗,水乳交融,甘苦與共,證明九間棚精神力量的巨大,黨群一心力量的強大。
會議結束以后,這支100多人的隊伍,在劉嘉坤帶領下開始了九彎十八園的觀摩。在園首是遲浩田將軍寫的“艱苦創業的典范,愚公精神的化身”,就像前言一樣標明著九彎十八園的靈魂是什么。這個山門由幾塊石條伸向四面,中間留下一個圓形,是一個葵花向陽圖,表達了沂蒙山人對黨的忠誠,黨群團結強大的生命力。
九間棚黨委書記劉嘉坤走在百名黨員隊伍前頭。
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原因,劉嘉坤很少出門,這九彎十八園是在他一個一個的指揮下壘起來的。
進了山門,我們貼著懸崖,又貼著天潭水庫的大壩,前面是紅門根懸崖,這里是沂蒙山崮貌的典型特征,懸崖峭壁,憑空站立起來,有二三十米高,石壁在風雨澆鑄下呈現古銅色的顏色,顯得巍峨雄壯。九間棚的九彎十八園就在這個懸崖上面劈開的路。有驚心動魄的感覺,不敢旁視。在懸崖走下去,再爬上高坡。
劉嘉坤拄著拐棍,因為他太累了,拄著拐棍支撐起身體。不過,他有點雄赳赳的神態,就像油畫上毛主席帶著隊伍過雪山草地的樣子。
劉嘉坤走一段,停下來,講造生態農田的艱難,實際是在現場講黨課。
我身子重,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,不一會身上的汗水濕透了衣服。青年人不斷拉著我,推著我朝前走。很多年輕人的面孔我不熟悉,青年黨員多是從城里來的,也夠為難他們了。年紀大的有廉茂增、劉甲全、黃曉理、甄德生、劉征、徐愛國、劉繼國等,他們走慣山路,倒是顯得安閑似的。隊伍走過了東彎、棲鳳彎、笊籬彎,眼前出現像萬里長城般的巨石城堡。
九間棚新建的田地2000畝,地堰多是用巨大石塊壘起來的。
黨員隊伍曲折蜿蜒,在懸崖上面的田地上行走。
隊伍曲折蜿蜒,像長蛇一樣,在懸崖上面行走。
太陽像一個大火球一樣,在頭上烤著,天氣酷熱。從早上8點半走到了14點,5個多小時,都在懸崖峭壁上走,讓所有的黨員,尤其是年輕黨員感受到黨群團結、艱苦奮斗、吃苦受累、甘愿奉獻的精神教育。
我想起沂蒙精神。什么是沂蒙精神?沂蒙精神的本質是什么?沂蒙精神對當前有什么用?我認為在九間棚的九彎十八園上可以鮮明地感受到沂蒙精神,對加強黨的建設有重要的作用。
九彎十八園這件事情,是發展生態農業,打造千年基業的高標準農田走在前面。隨著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日益明顯,農業生態問題突出地擺在面前。九間棚村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從源頭開始實現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綠色循環。
近幾年,在九間棚及附近山上流轉荒山薄地,把幾噸甚至幾十噸重的巨石挖出來砌壘石壩,用石縫里挖出的土回填造地,建設了近2000畝的“六不用”高標準生態種植養殖基地。形成了金銀花園、梨園、百草園、百菜園、農耕體驗園等獨具特色的“九彎十八園”,所有梯田都建在沂蒙崮貌的懸崖之上,下臨深淵。巨大原石砌壘的田壩,宛若長城,隨山勢綿延10多公里,像巨龍盤臥在高山懸崖峭壁之上,工程震撼人心,被認為是當代愚公移山奇跡。
從3月底住到村里,我領著10多幫人來看“九彎十八園”,幾乎所有人都用一個詞“震撼”來形容。這種陣勢,在前幾十年,也算宏偉工程。而在近10年這樣的變荒山為良田的氣勢磅礴工程,在山東看不到,在中國也很少看到。重要的是,這是人民自己做的工程,自力更生的工程。
李錦與劉嘉坤在工程現場
俯瞰九彎十八園
“九彎十八園”,是九間棚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,帶領農民鄉村振興的工程。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,是一直走在全國前面的。1990年8月,萊西會議推廣了九間棚村黨支部核心作用的經驗,會議總結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的經驗。九間棚始終堅持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,把打造堅強基層黨組織作為實現強村興村的根本保障。把黨的建設進入制度與操作層次,使黨員干部隊伍保持更充沛的發展活力。2021年11月,人民日報刊發《黨旗飄揚九間棚》,專版報道九間棚在振興鄉村中的黨建之路。
2013年11月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強調:“山東是革命老區,有著光榮傳統,軍民水乳交融、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,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。希望大家發揚光榮傳統,總結實踐經驗,把黨的建設抓得更扎實、更有效。”“抓黨的建設”“把黨的建設抓得更扎實、更有效”,是總書記對弘揚沂蒙精神的核心定位,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定位。發揮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,實現黨群團結、共同奮斗。這與弘揚沂蒙精神主題相吻合,也與九間棚現象提供的樣板作用相吻合。
在九間棚村,劉嘉坤這個村黨支部書記在農村振興中發揮“主心骨”“頂梁柱”“領頭雁”的作用。在發展“六不用”生態農業初期,在新型集體化初期,很多村民持觀望態度。劉嘉坤召開黨員會、村民大會,通過講解政策、宣傳引導,讓群眾跟著他一起朝前走。實踐證明,心系群眾魚得水,背離群眾樹斷根。在思想上固根守魂,堅持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,九間棚的共產黨員們在這個問題上經受住了考驗,提供了最為寶貴的經驗。劉嘉坤帶領群眾建設“九彎十八園”,就是最新最燦爛的一章。有事情可說,與沂蒙精神好聯系,與總書記講的要求聯系很緊。
夜晚,九間棚造的生態農田工程。
在新造的九彎十八園中參觀。
看著這支隊伍,我想到了什么是沂蒙精神的三類代表。一類是紅嫂、孟良崮等當年的歷史上英雄模范;一類是現在搞得好走在前面的典型,這些典型,相當部分很出色,但是如果是靠政府的錢和銀行的錢堆起來的。他們便只能證明富裕,而不能證明與沂蒙精神的內在聯系,或者聯系很牽強。第三類是九間棚這樣的,是在沂蒙精神概念提出前后成長起來的,直接推動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,更多地具有沂蒙精神的本質特征,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沂蒙精神。
九間棚的典型是在1989年走向全國的。當初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和宣傳的高潮,都是以九間棚為最突出載體,這種狀況延續了很多年。后來有人說九間棚艱苦奮斗的精神過時了,很多領導、包括臨沂市的領導都站出來講話,說九間棚精神永遠不會過時,因為黨群團結,黨群一心,黨帶領人民前進,這是九間棚精神的魂,是靈魂,也是根本。
九間棚走過了曲折的路,遇到了很多艱難,但是劉嘉坤始終沒有服輸,總是走在前面。學習沂蒙精神應該到紅嫂、孟良崮去看,也應該到富裕的典型單位去看,更應該到繼續保持著黨群團結、艱苦奮斗、甘于奉獻、自力更生的地方來看,這是沂蒙精神“活的樣板”,不能把沂蒙精神的學習搞遠了,搞虛了,搞得與實際工作脫節了。對當前的實際工作要有用,有利,有效。尤其總書記對沂蒙精神“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。希望大家發揚光榮傳統,總結實踐經驗,把黨的建設抓得更扎實、更有效”,要領悟理解透徹,落實好。
隨著九間棚黨員的人群,我在蜿蜒的山路上走。新路是那么崎嶇,然而正是在崎嶇中認識九間棚、認識沂蒙精神,才更加親切,更顯真實。
九間棚的杏園。
九彎十八園中的“金銀花園”,是全國面積最大的“六不用”金銀花園。不用化肥、不用化學農藥、不用人工激素、不用地膜、不用除草劑、不用轉基因種子,是金銀花生態農業的樣板田。
到底什么是沂蒙精神?沂蒙精神的本質是什么?沂蒙精神與今天的人民奮斗有什么聯系?因為這樣,按照總書記要求的,讓沂蒙精神在新的時代下發揚光大,在黨的建設中發揮作用,這一個問題擺在我的面前,我的思維很難脫離這一根本。
從這萬里長城般銅墻鐵壁的生態農田工程中,能看到黨群同心,水乳交融,生死與共的狀態,尋找沂蒙精神的真諦。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、紅色傳統發揚好、紅色基因傳承好,不斷擴大沂蒙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。
真正做到黨群團結,干群一心,實干苦干,水乳交融,生死與共,為鄉村振興與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強大精神動力,需要找到體現沂蒙精神本質特征的典型,不容易呀。
九間棚精神像一座豐碑,豎立在沂蒙大地上。
?。ū疚恼掌尚鞇蹏?、劉繼國、劉平、李錦攝)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